
2022年中國水污染治理產業政策分析:要求加大對水污染治理力度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
一、中國水污染治理產業的發展階段
中國水污染治理階段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以點源為主的水污染治理階段、重點流域治污階段、系統治污階段。在重點流域治污階段,由于我國新一輪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對水環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1994年淮河爆發污染事件,“三河”與“三湖”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被確定為國家的重點流域。自此大規模的流域治污工作全面展開。2015年,國務院印發實施《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簡稱“水十條”)是我國水污染治理的行動指南,開啟了系統治污階段。
中國污水治理發展階段
二、國家層面水污染治理政策匯總
在水污染治理技術層面措施上,2015年國務院發布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指出水治理將從污水治理和截污管網等末端層面的“點源污染”延伸到源頭控制、過程阻斷以及末端治理等全過程“面源污染”,開啟了我國系統治污階段。按照水治理對象可劃分為城鎮水污染治理、農村水污染治理。在城鎮水污染治理上,國家政策主要立足于要建設完善的城鎮水污染防治體系與設施建設,通過建設“海綿城市”,對雨水進行消納與利用。在農村水污染治理上,對農村污水治理率提出了更高要求,對亂倒亂排現象予以管制。
工業是我國污水排放大戶,工業污水具有排放量大,范圍廣、污染物種類繁多、毒性強、難以凈化的特點。我國倡導企業采取節水型生產方式,對于工業污水排放采取并落實污水垃圾處理收費政策。以促使降低工業污水排放。
對于我國重點流域的污水防治工作,明確了流域分區、分級、分類管理的差異化要求,并推出了《重點海域綜合治理攻堅戰行動方案》的通知(環海洋〔2022〕11號)、《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2016-2020年)》、《長江保護法》等政策措施。
我國水污染治理政策匯總(一)
我國水污染治理政策匯總(二)
我國水污染治理政策匯總(三)
我國水污染治理政策匯總(四)
三、我國七大流域水污染治理政策匯總
長江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亞洲第一長河,也是世界水能第一大河。長江沿線的 11 個省市組成了長江經濟帶,其擁有超過 40%的中國人口,亦貢獻了超過 40%的全國國民生產總值,是中國最具戰略地位和發展要義的淡水資源庫和協同經濟帶。作為中國最重要的經濟發展引擎,長江經濟帶在過去的高速發展也留下了一定程度的水環境問題:雖然 11 省市面積僅占全國的 20%,但是廢水排放總量占 30%以上;常見污水水質指標排放強度亦高于全國平均。2019年1月生態環境部明確提出了長江保護的總體目標,2020年12月出臺的《長江保護法》建立了長江流域生態補償制度,嚴格落實法律責任。
黃河是西北、華北地區的生命之泉,是我國的第二大河,也是北方缺水地區的重要水資源之一。隨著流域經濟的高速發展,特別是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黃河水質污染日趨嚴重。盡管各級環境保護部門在督促廠礦企業對污染源進行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仍未能控制水污染迅速加劇的趨勢。2022年6月生態環境部等四部門出臺了《黃河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分別提出2030年、2035年和本世紀中葉生態環境保護目標。
七大流域水污染治理政策匯總(一)
此外,珠江流域、松花江流域、淮河流域、海河流域、遼河流域,相關省市地區均發布了相關水污染治理政策。
七大流域水污染治理政策匯總(二)
資料來源:智研咨詢整理